形态描述
背鳍5;臀鳍5;胸鳍10~11;腹鳍1~2;尾鳍8。
体长为体高6.1~8.0倍,为体宽3.0~3.3倍,为头长3.4~4.0倍。头长为吻长1.8~2.2倍,为眼径3.8~5.4倍。
体宽短,平扁,躯干部较宽,尾部较短,四棱形,尾柄长为尾柄高10.6~13.8倍。体宽远大于体高,体宽为体高2.0~2.4倍。头平扁,三角形。吻稍突出,两侧各具一隆起棱,背面和腹面各具2隆起棱,棱上具锯齿状小棘。眼较大,圆形,侧位,突出于头的背缘,腹面看不见眼;眼间隔两侧突出,中间内凹,稍大于眼径,眼间隔宽为眼径1.2~1.6倍。鼻孔较小,具短鼻瓣,位于吻后侧眼前方的小凹窝内。口小,下位,稍可伸缩,上颌长于下颌。上下颌无牙齿。鳃孔很小,裂缝状,小于眼径,位于胸鳍基部前方背侧。肛门位于体腹部1/2处,距吻端和距尾鳍基约相等(雄鱼),或距尾鳍基较近于距吻端的长度(雌鱼)。体无鳞,完全被骨板,躯干部密接,背面4对骨板,腹面5对骨板,不能活动。尾部由11节尾环构成,稍能活动。躯干部背方具4列隆起棱,中间2列较大,具3个向后的瘤状钝棘,后部钝棘与尾部上侧棱的小钝棘相接。尾部第二至第四尾环侧面各具1棱棘,尾环各棱上均具小棘。
背鳍、臀鳍均较小,位于尾部,相对,起点分别在第二尾环的上方和下方,止于第四尾环。胸鳍宽大,翼状,水平展开,与体腹缘在同一水平线上,鳍条棘状,以第五鳍条特别粗大,其长大于头长。腹鳍腹位,紧位于肛门前方,具1鳍棘、2鳍条,鳍棘短小,尖形,第一鳍条粗长,呈指状,端部扁尖,第二鳍条短小,以膜与第一鳍条相连。尾鳍细长,后缘截形。
体背面暗绿色,腹面、尾部及吻上淡黄色;尾部背方具1~2条较宽的暗绿色横带。臀鳍和腹鳍浅色。背鳍、胸鳍及尾鳍上均具大小不一的褐色斑点。
体长为体高6.1~8.0倍,为体宽3.0~3.3倍,为头长3.4~4.0倍。头长为吻长1.8~2.2倍,为眼径3.8~5.4倍。
体宽短,平扁,躯干部较宽,尾部较短,四棱形,尾柄长为尾柄高10.6~13.8倍。体宽远大于体高,体宽为体高2.0~2.4倍。头平扁,三角形。吻稍突出,两侧各具一隆起棱,背面和腹面各具2隆起棱,棱上具锯齿状小棘。眼较大,圆形,侧位,突出于头的背缘,腹面看不见眼;眼间隔两侧突出,中间内凹,稍大于眼径,眼间隔宽为眼径1.2~1.6倍。鼻孔较小,具短鼻瓣,位于吻后侧眼前方的小凹窝内。口小,下位,稍可伸缩,上颌长于下颌。上下颌无牙齿。鳃孔很小,裂缝状,小于眼径,位于胸鳍基部前方背侧。肛门位于体腹部1/2处,距吻端和距尾鳍基约相等(雄鱼),或距尾鳍基较近于距吻端的长度(雌鱼)。体无鳞,完全被骨板,躯干部密接,背面4对骨板,腹面5对骨板,不能活动。尾部由11节尾环构成,稍能活动。躯干部背方具4列隆起棱,中间2列较大,具3个向后的瘤状钝棘,后部钝棘与尾部上侧棱的小钝棘相接。尾部第二至第四尾环侧面各具1棱棘,尾环各棱上均具小棘。
背鳍、臀鳍均较小,位于尾部,相对,起点分别在第二尾环的上方和下方,止于第四尾环。胸鳍宽大,翼状,水平展开,与体腹缘在同一水平线上,鳍条棘状,以第五鳍条特别粗大,其长大于头长。腹鳍腹位,紧位于肛门前方,具1鳍棘、2鳍条,鳍棘短小,尖形,第一鳍条粗长,呈指状,端部扁尖,第二鳍条短小,以膜与第一鳍条相连。尾鳍细长,后缘截形。
体背面暗绿色,腹面、尾部及吻上淡黄色;尾部背方具1~2条较宽的暗绿色横带。臀鳍和腹鳍浅色。背鳍、胸鳍及尾鳍上均具大小不一的褐色斑点。
大小
背鳍5;臀鳍5;胸鳍10~11;腹鳍1~2;尾鳍8。
体长为体高6.1~8.0倍,为体宽3.0~3.3倍,为头长3.4~4.0倍。头长为吻长1.8~2.2倍,为眼径3.8~5.4倍。
体长为体高6.1~8.0倍,为体宽3.0~3.3倍,为头长3.4~4.0倍。头长为吻长1.8~2.2倍,为眼径3.8~5.4倍。
生物学
短尾海蛾鱼为暖水性较深海区的小型底层鱼。个体小,体长80~100 mm左右。
生境信息
短尾海蛾鱼为暖水性较深海区的小型底层鱼。个体小,体长80~100 mm左右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标本信息
测量标本88尾,体长45.0~93.2 mm,采自福建外斜渔场、台湾堆南部海域,广东汕尾、闸坡、海门、广州、广澳、珠海、台山、竭石,海南海口、清澜。